
人工智能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經濟版圖,想當然會為大學畢業生的發展帶來機遇及挑戰。人工智能將取代不少崗位,尤其是初級技術職位,不難想像畢業生將面對不少壓力。畢業生如何儘早了解職場乃至「市場」,在學時持續吸收最新最貼地的資訊,是在未來找到「出路」的關鍵。
師友計劃:連接校園與產業的戰略橋樑
「師友計劃」(Mentoring Scheme)在此發展異常快速的時代,將是連接校園與產業的戰略性橋樑——職場導師帶來的不只是產業動態,更包含血汗累積得來的生存智慧;企業家分享的創業經驗,有助年輕人繞開各種成本高昂的「新手陷阱」。
然而,當前各大學職涯輔導中心(Career Centre)和相關單位壓力奇大,資源有限,卻要應對成千上萬學生。許多師友計劃仍停留在「自行見面數次」的模式,支持有限,成效參差。要真正發揮師友計劃的潛力,必須有系統地改善其內容及模式,使其成為「保出路」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。
從「泛泛而談」到「實戰演練」
傳統師友計劃的交流往往限於座談或偶爾的「自由會面」,內容較為零散。歸根究底,因為職場導師一般以義工身份參與,計劃發起人難以要求其投入更多資源及時間。師友計劃效果參差,自然也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。相比「師友計劃」,學生可能更傾向直接找尋實習機會,為履歷添磚加瓦。然而,正如本文早前所言,人工智能輕鬆取代大量「基礎技能」職位,正正影響「實習崗位」的供應。如此一來,更精緻和有系統的師友計劃將更有發展空間。

借鑒企業的人力資源培訓方法,師友計劃的內容可分為「行業趨勢」、「求職技巧」、「人脈拓展」、「創業實戰」等主題,令整個師友計劃更有系統。職場導師並可帶領學生參與真實的商業項目,或模擬初創公司的決策過程,培養「學徒」(mentee)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
建立長期追蹤機制,導師持續支持學徒
另一方面,不少師友計劃往往無疾而終,難以衡量計劃對導師和學徒之間的長期影響。筆者建議就師友計劃建立效果追蹤機制,定期評估學徒的職涯發展情況,尤其是畢業後的情況,並根據反饋改善計劃。舉例,設立「畢業後五年支持計劃」,導師有系統地持續提供行業資訊、進修建議,甚至介紹合適人脈,真正實現「職業護航」。

要回答如何有效地回報職場導師這個老問題
要師友計劃發揮效果,義務導師「無償」投入顯然不是好方法。企業或導師可與大學合作設計「訂單式培養計劃」,針對未來職缺需求,提前訓練學生相關技能。例如,科技公司可派工程師擔任職涯導師,並提供實習機會,表現優異的學徒將直接獲聘。學徒成為企業的人才儲備,導師亦可獲津貼或報酬。有合理的回報機制,方能令師友計劃有高質導師及輔導。
師友計劃必須超越傳統的「象徵性輔導」,轉型為有「明確效果」的人才輔導機制。通過智能匹配、實戰訓練、校友生態、長期追蹤及企業合作,才能真正幫助學徒(學生)找到「出路」。
文:鄧家豪
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、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、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、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、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(HKAEEP)創會會長;慈善機構童理心(Kidpathy)創辦人兼主席;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;教育倡行(Edution Network)理事;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;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(EdD)。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,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